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女频言情 > 重生之长家长女

第七章 最终的目的——让谈资落地

发表时间: 2024-03-18


任何一场谈话都会有一定的目的性,或是为了解闷,或是为了获得对方的好感,或是为了促成某件事情……谈话不过是为了达到最终目的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手段。

无论以什么为谈资,我们最终要做的都是按照既定目标,让谈资落地,以达到最终的期许。“谈”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谈成”了什么。

1.“高僧”的话为啥显得挺有道理

在不少小说或影视剧中,都会存在一个或几个较为特殊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场次数可能很少,有的甚至如昙花一现,露了一面之后就再也没有戏份,但他们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这些角色总会出现在主角最迷茫、最痛苦的低谷时期,而他们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在黑暗的夜晚闪烁光辉,能指引着主角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这些角色的身份设置也多种多样,可能是主角的某个长辈,可能是偶然遇到的某个身份神秘的老者,甚至可能只是一个擦肩而过的路人。

而其中,最常担任这个角色的往往是某位“得道高僧”。这在武侠小说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比如,《天龙八部》里神秘的扫地僧,《神雕侠侣》中慈悲的一灯大师,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过主角的命运。

哪怕是在现代都市小说或影视中,“高僧”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人们遭遇打击,或者看不清前路,失去人生方向的时候,常常会发起一些诸如“寻找自我”的举动——而大部分寻找自我的人,都会选择前往诸如寺庙之类的地方,去和高僧谈谈心、说说话。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不少人,尤其是在人生遭遇波折或瓶颈的时候,通常都会选择修佛,或者去请教高僧,并在佛学、禅理中去寻求心灵的平静。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很多人生大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甚至张口就能随随便便说出几十条“心灵鸡汤”。道理无外乎也就这些,可为什么同样的道理,别人说出来可能会让你觉得是敷衍,“鸡汤文”大概会让你感到虚伪,而高僧讲出来就显得特别有意思呢?

先别急着反驳,我们具体来看几个例子:

近年来,有一位大师在网络上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他的名号,就是著名的延参法师。

这位大师特别有意思,有自己的微博账号,堪称“社交网络达人”。他和以往人们认知的高僧有着极大的不同:说话非常接地气,而且特别幽默,看似插科打诨,却又让人觉得特别有道理。

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徒弟问我,清明节里你烧纸,送给谁呢?我告诉他,我烧给我自己,我要亲眼看见,所有的妄想到头来不过一把灰。”

有意思吧?我也觉得挺有意思的,特别发人深省。但仔细想想,这话所说的道理其实也并不新鲜,无非就是告诉我们:人生一世,不管你拥有多少,失去多少,过得多好,活得多累,最终都是殊途同归,变成一抔黄土。

类似这个意思的句子,闭上眼睛,随随便便我们都能说出一些,比如文艺气息十足的版本:“纵你是盖世英雄,倾世红颜,到头来不过是黄土一抔。”

生活气息十足的版本:“人这一辈子,富贵荣华,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简·爱》版本:“……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再比如,延参法师回答网友提问的一条微博,也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他说:“有位网友提了一个问题,问什么样的脚步最摇摆?我很奇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我只能尽力回答——人生路短长,奈何桥头的脚步最摇摆,其次就是饮酒过量的步伐最徘徊。”

很显然,这个提问无非就是调侃了某首歌的一句歌词,存在不少逗乐成分。但大师的回答却令人印象深刻:语言逗乐,内涵却丰富,能让人思考出很多东西。喝醉的人,醉的到底是身还是心?摇摆的脚步,摆的到底是步子,还是原则?

发现没有,大师说话从不会像教科书一样给你讲大道理,给你讲为人处世。大师讲的,乍一看都是生活里见得到的事情,比方说清明节烧纸、喝醉酒。大师也不会直接跟你说,从这件事情上能得出什么道理,从这个境遇里能悟出什么真谛。

至于你觉得有道理的部分,实际上,都是自己悟出来的,自己琢磨出来的。既然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那当然就觉得特别正确,特别有道理了。

直接告诉你一个道理,就好比逼迫你吃一盘菜一样——把菜往你面前一放,告诉你,这道菜好吃,你吃就对了。这种感觉,就好像有人给你下命令一样,你的逆反心理立马就开始产生作用,哪怕你真的知道这道菜好吃,也会下意识地拒绝。

但是,如果不直接把菜端到你面前,而是侧面引导你,让你先看看那道菜,再闻闻味道,激发出你的食欲之后,不用把菜端过来,你自己就会去吃,还会吃得甘之如饴。

可见,话到七分,酒至微醺,这才是最令人舒坦的状态。

有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高僧,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特别有意思的对话。

年轻人问那位高僧:“大师,我有个不太恭敬的问题想请教一下。”

高僧说:“请讲。”

年轻人促狭地笑着说:“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在别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你会不会偷偷吃肉啊?”

高僧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这个年轻人:“你来这里,是自己开车来的吗?”

年轻人点点头:“是啊。”

高僧又说道:“开车的时候都要系安全带。我想请问你,你系安全带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警察呢?在没有警察的时候,你会不会系安全带?”

年轻人的问题,其实很刁难,不管大师回答什么,他都未必会信服。而大师说话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转而去问年轻人另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年轻人找到答案。

而在揭晓答案的那一刻,年轻人才发现,原来自己得出的答案,正好解答了他用来刁难大师的问题。既然是自己寻到的答案,那必然是最好的、可信的。

要说服一个人,最高明的做法就是,用他自己的观点去说服他。世界级谈判专家阿尔·伦蒂尼就说过这样一句话:“用对方的思维打败对方是最高明的沟通术,能掌握这种沟通方法的人,才是真正的心理操控大师。”

高僧说的话,之所以显得特别有道理,正是因为他们从不直接告诉你他们的所思所想,而是引导你,让你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寻找到那个他们想要传达给你的答案,在不知不觉中说服你。

2.谈资的“虚”和“实”

与人交谈,不仅仅是社交上的需求,更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交谈和寒暄不同:在等公交车时遇到一个陌生人,你们可能会搭上几句话;在聚会上见到一个认识但不太熟的人,你们可能会相互问候几句,这些情况我们都称之为寒暄。

寒暄可以说是一种社交礼节,你只要具备一般的说话能力,都可以和别人寒暄。

交谈是比寒暄更具有目的性,也更需要技巧性的一种社交方式。我们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和别人交谈,必然都是抱有某种目的:

可能是为了传递某些信息或知识;可能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兴趣;可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获得对方的信任;可能是为了激励或鼓动对方去做某件事情,坚定某些信念;也可能是为了说服或劝告对方,接受某些条件。

人都是有戒备心理的,尤其是在面对陌生人,感到对方在你身上有所图的时候。

比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你走在路上,遇到一个认识的人时,他走过来和你说话,你会觉得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任何不妥之处。但是,假如你走在路上,突然被一个陌生人拦下,感觉就完全不同了——你会下意识地进入一种防备状态,整个肌体包括精神都会呈现明显的收缩状态。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偶遇一个很久不曾联系的朋友,通常是令人感到开心的。但是,如果某天一个很久不曾联系的朋友通过一些途径找到了你的电话号码,并且突然主动联系你时,这种感觉就很微妙了——相比起开心,更多的可能会是狐疑和防备。

事实证明,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下对方和你寒暄之后,下一句很可能是“我要结婚了”,或者“能不能借我点钱”。

而当戒备心理启动之后,不管面对任何问题,他人往往都会下意识地拒绝。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一个推销员站在你家门口时,通常你都不会让他进入你的家门,甚至不愿意抽出时间去看看他想要推销的是什么物品。毕竟,眼前的推销员不仅仅是陌生人,并且显然对你有所图,这让你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戒备状态。

不幸的是,在每个人的大部分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不得不面对充满戒备的谈话对象。毕竟,我们与人交往确实是有所图的。而这其中,也不乏许多陌生人,所以一不小心,就可能触及对方的警铃,让谈话进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因此,当我们试图通过一场愉快的交谈,来达到某种目的时,我们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消除谈话对象的戒备心理,将他们的注意力从敏感问题上转移开。

只有先获得对方的信任,让他们能够以接纳而非拒绝的状态和我们交流时,我们才可能进一步说服对方,达到谈话的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牢记一个原则:在取得对方信任之前,不要让对方察觉到你有所图。

我们看看下面这两个案例:

案例一:销售新人小关和客户的一次对话。

小关:李经理,您好,我是新世纪科技公司的小关,很荣幸能见到您。

客户:哦……有什么事吗?

小关:昨天下午我和您通过电话。

客户:哦,是那个销售电脑的公司吧?

小关:是的是的,李经理,我们公司新到一批电脑……

客户:是这样的,我们公司的这批电脑目前还能用,暂时还没有更换的打算。等打算采购新电脑的时候再和你联系,好吧?

小关:李经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电脑就相当于是柴刀……

客户:我现在还有些事情,这样,我们下次再约时间吧。

小关完败,准备的一大堆关于论述更换新电脑有哪些好处的种种理由,一条也没来得及说,就被客户直接枪毙了。

案例二:公司的销售明星阿慧和客户的一次对话。

阿慧所拜访的客户,是一位退休老干部。

阿慧:王大爷,我是昨天下午和您通过电话的阿慧。

客户:哦,我记得你,是新世纪电脑公司的吧?

阿慧:是啊,大爷您记性真好。哟,您这是忙着哪?听说您已经退休了,怎么还那么忙呀?

客户:不忙,也就是看看新闻、读读报纸,多少年养成的习惯了,一天不读就不踏实,怕和社会脱节。

阿慧:瞧您说的,要讲这国家大事,可能现在好多年轻人都没您懂得多。您这读报的习惯真是特别好,改明儿我也向您学习学习,培养一下这样的好习惯。

客户:国家大事还是要了解一下的,你们年轻人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这国事家事天下事,都得事事关心才行……哎,别傻站着啦姑娘,进来说,进来说。

阿慧:我觉得您说得特别对,我前两天刚在平板电脑上装了个读报软件,以后真得多看多学。

客户:平板电脑?是你昨天说的那个吗?可以带着出去看新闻、发邮件什么的那个?来,给我看看,是什么样子的……

阿慧完胜,顺利卖出一台平板电脑。

对比两个案例,我们发现,小关和阿慧在跟客户交谈时,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小关一开始就暴露了自己跟客户谈话的目的,就是为了推销。

阿慧则不同,她在和客户交谈时,完全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卖电脑的话题,而是“顾左右而言他”地和客户聊起了看新闻、读报纸,关心国家大事的种种好处。

之前说过,每一场绞尽脑汁的交谈,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阿慧同样如此。

在和客户交谈的过程中,阿慧看似是在和客户进行普通的闲聊,谈论的话题也似乎和卖电脑没有任何关系。但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阿慧所做的种种铺垫、抛出的种种谈资,最终都一步步指向她所想要推销的商品——平板电脑。

作为一名退休人员,王大爷和其他老干部一样,喜欢读报,关心国家大事。阿慧以此作为切入点,迅速引起了客户与她进行交谈的兴趣。新闻可以通过报纸、杂志来读,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读,利用这一点,阿慧成功将话题转移到读报软件上,继而推出了作为软件载体的平板电脑,成功激发了客户对产品的兴趣。

简单来说,在阿慧与客户的交谈中,她所准备的谈资,表面上看是投客户所好的“看新闻、读报纸”,但实际上,则是为引出所推销的产品做铺垫。前者是谈资的表象,而后者才是谈资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建立任何一场谈话之前,我们都应该明确一点:谈资的一切表象,都是为最终的目的而服务的。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场谈话中,你可以准备任何内容的话题去和对方建立交谈,但不管你准备的话题是什么,都必须紧扣这场谈话的目的。不管你选择走哪一条路,都必须牢牢记住,终点只有一个。

3.交谈不是为了辩倒对方

网上有这么个段子:

在发生争吵时,男人的思路是:首先,找出问题的根源;其次,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分析怎样做最合理,对大家都有好处;最后,动手解决问题。

而女人的思路,则自始至终只有一点:你说这话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

当然,这个段子不免有夸张的成分,权且一笑罢了。但不得不说,我在培训公司工作时的同事老杨,他和老婆的争吵倒还真是和这一套路不谋而合。

老杨和老婆争吵的大部分缘由,其实都有些莫名其妙,比如,他们曾经因为云南菜究竟好不好吃而发生过争吵,还因为某个新闻事件中丈夫出轨究竟值不值得被原谅而发生过争吵。甚至有一次,他们一起看某电视剧时,还在探讨主角与配角之间的关系时发生过争吵。

事实上,这些争吵在升级之前,仅仅只是对于不同意见的辩论罢了。但每次,老杨的老婆都有强大的能力,能把他们辩论的话题一步步引到同一个“终极问题”上:你说这话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

终于,在老杨又一次无奈地感叹和女人吵架果然是没有逻辑可言的时候,他老婆哀怨地问了一句:“你说你每次吵架,总是想辩倒我,你图个什么啊?吵赢我,看我哭,你很开心吗?”

老杨再一次领略了女人的不讲道理,但同时他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他每一次绞尽脑汁地和老婆争执,试图在语言上战胜她,让她无话可说的时候,究竟是想得到什么呢?当他最终成为这场辩论的获胜者之后,究竟又得到了什么?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好胜心理,而这种好胜心理常常会让我们莫名地逞一时之勇,为争一些无谓的胜利而说出一些事后感到追悔莫及的话,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

但当冷静下来之后,你会发现,这些行为不仅可笑,而且幼稚。

无谓的胜利背后,往往藏着更大的失败。就像老杨和老婆的辩论,结果如何,实际上并不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婚姻产生任何影响,而老杨只需按捺住好胜的舌头,就能免除一场天翻地覆的争吵。

我们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争锋相对,或意见相左的情况,这时候,有的人往往会因为好胜心作祟,而在话赶话的过程中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说出极其不礼貌或具有攻击性的话,以致造成难以挽回的尴尬局面。

但事实上,扪心自问,口头上的胜利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你咄咄逼人,让对方哑口无言,能获得什么呢?别忘了,每一次交谈都是有目的的,而这个目的显然不会是为了辩倒对方,让对方折服在你刀剑般的唇舌之下的。

前些日子,同事安陵在家里的安排下去相亲。对方是一家银行的高管,条件非常不错,安陵心里还是比较满意的。

安陵的个性比较内敛,由于担心自己不善言辞会让气氛变得尴尬,于是,特意带了平时比较活泼的闺密燕子陪自己一起去相亲。燕子也是非常尽心尽力,在饭局中时不时开个玩笑调节气氛,在话语中也不忘不着痕迹地向男方讲述安陵的优点。

随着谈话气氛越来越轻松愉悦,燕子说话也不免随意起来。在男子聊到最近上映的电影时,燕子突然想起安陵的胆子比较小,以前还被恐怖片吓哭过的事情,大约觉得特别有趣,便开玩笑地说道:“你要是约安陵去看电影,还选的是恐怖片的时候,可得多带点纸巾——”

男子一脸疑惑:“为什么啊?又不是看悲剧。”

燕子大笑起来:“以前上大学时我俩一个宿舍,有一次我们宿舍一姑娘大晚上关了灯看恐怖片,安陵回来刚一打开门,就见那屏幕上‘哇’的一声跳出来一张鬼脸,吓得哭了一晚上……”

原本燕子说这件事也没什么恶意,一方面是觉得挺有趣,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安陵胆小这个特点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安陵自己却觉得这是非常丢脸的事情,听到燕子毫无顾忌地说起来,当即脸色就沉了下去。

燕子也非常聪明,一见安陵变了脸色就知道,她可能心里不太高兴自己对男方说这事,于是赶紧话锋一转,说道:“恐怖电影这东西,虽然心理上知道是假的,但生理上就是不受控制。我男朋友前两天非逼着我跟他看一部什么国外的鬼片,给我吓得半宿没睡着,他自己倒是一倒头就呼呼大睡。后来我实在心理不平衡,硬是把他踹醒陪我说了一宿话。现在好了,他再也不敢逼我看那些吓人的影片了!”

男子笑了起来:“好多女人都怕这个,我姐姐也是。安陵,下次咱们可以去看喜剧电影嘛!”

话题转回正轨,顺利地继续下去了。

作为安陵的助手,燕子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撮合安陵和相亲对象。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谈论什么话题,或者得出怎样的结论,其实都不重要——谈资不过是种点缀,真正重要的是这场谈话所能带来的效果。

因此,当燕子意识到安陵并不希望在男方面前谈论自己出糗的事情时,便立即聪明地将话题引到自己身上,而不是非得纠缠着安陵承认自己胆小。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学富五车,雄辩滔滔,不管什么话题都能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但即使他们妙语连珠,舌灿莲花,也通常不怎么受人欢迎。

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类人在与他人交谈时,从不注意语言的分寸,他们总喜欢把别人逼得哑口无言,非得在口舌上争得一时的胜利,仿佛这样才能彰显出他们的智慧和口才。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赶紧提高警惕,别为了无谓的胜利,而忘记自己发起谈话的最终目的。

在与他人交谈时,把握住几个原则,能够帮你约束语言的分寸,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原则一:尊重他人的意见

辩论是一场比赛,参加辩论的人目的是要用自己的论点去压倒别人,获得认可。但交谈不是一场辩论,交谈的目的也与语言的胜负无关。

交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权力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在这些不同的意见与看法之间,也未必需要决出胜负或对错。如果你希望别人能尊重你的意见,那么同样,你也要懂得尊重对方的意见。

原则二: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说话

在交谈的时候,最令人反感的行为就是随意去打断别人的发言,这是一种极不尊重人的体现。你可以不认同对方的观点和意见,但也得按捺住你激动的心,至少要等别人说完之后,你再开口去反驳。

打断别人发言,简直是谈话中最糟糕的情形了。

试想一下,如果那个被打断发言的人是你,你会有怎样的感觉?你一定会火冒三丈,对那个无礼的插话者不假辞色吧。请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基本的教养。

原则三:绝不说侮辱性的话语

说话一定要有口德,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与对方展开辩论,但绝对不能说任何侮辱性的话语。一个人笨嘴拙舌,尚且可以解释为不善言辞,但如果一个人口出污言,那恐怕就是修养和道德的问题了。

谁会愿意和一个缺乏修养、道德有损的人交往呢?正所谓“言如其人”,当你和别人建立交谈的时候,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在表达自己、介绍自己。你说的每一句无心之言,听到别人耳朵里,都是你为人处世的一种体现。

4.“怎样谈”比“谈什么”更重要

在琢磨交谈的技巧时,很多人会错误地将重点放在“谈什么”上。但事实上,真正决定一场交谈是否成功的重点,并不在于你“谈什么”,而是“怎样谈”。

语言的最神奇之处就在于,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后,就会带给他人天差地别的感受。比如这样两句话:

“拿杯咖啡过来。”

“我现在不方便,请帮我拿一杯咖啡好吗?谢谢。”

这两句话的内容,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表达了一个意愿:希望你能拿一杯咖啡给我。但听到这两句话,我们内心的感受却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句话就像是一种命令,毫不客气,不管是谁听了,大概都会觉得不高兴。而第二句话显然就温和、有礼得多,用这种表述方式说话的人,通常都能给我们留下好印象。

除了表述的方式之外,你说话的语速,音调的高低,说话时的态度、表情,甚至肢体动作的不同,也都会让你的语言给予别人不同的感受。

在不同的情绪下,同一句话可以表达多个意思,比如,我们试着来说同一句话:“你这人真讨厌!”

如果我们微笑着、语气轻快地说这句话,那么这句话显然就是一种撒娇的意味。

如果我们面无表情,甚至呈现出愤怒的样子,语言严肃或者尖锐地说这句话,那么说这句话的时候,很显然我们想表达的的确是“你这个人太讨厌了”。

如果我们流着眼泪、语气悲伤地说这句话,那么这句话所反映出的,更多的就会是一种失望的情绪,而非指责。

如果在流泪之中,又带着难以抑制的喜悦,那么,这句话可能表达的就是一种喜极而泣的激动,或者感动的情怀……

可见,在交谈的时候,谈话内容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在谈话中所接收到的大部分信息,实际上都来源于“怎样谈”。

人们在研究交谈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情况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交谈的过程中,人们最终所接收到的信息中,有55%的内容是根据说话者的行为举止来进行判断的;有38%的内容则是根据说话者的语气、语调以及音量等来判断的;只有7%的内容来自说话者所表述的词句或语句。

换言之,也就是说在一场谈话中,你的谈话对象在对你进行判断和打分时,有93%的印象分数是源于你“怎样谈”,而非与他“谈什么”。

这听上去似乎很不可思议,但的确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我曾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尝试。

有一段时间,我的一位朋友H因为和男朋友吵架,三天两头打电话找我抱怨、哭诉。而他们所争吵的事情,大多都是寻常情侣间会出现的口角,只是H过于敏感,故而要比寻常人更多愁善感。

有一次,H和往常一样,因为和男友吵架又给我打电话。那时候我正准备第二天的培训课件,于是我插着耳机,一边听她讲话,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

我并不是一个擅长一心二用的人,实际上,当时我专注于我的工作,根本就没听进去多少她说话的内容,直至挂了电话,我也不知道这一次她究竟是为什么和男朋友吵架的。

但那通电话,我们依然聊得非常愉快,她并没有因为我的敷衍而生气,或者说,事实上,她并不知道我没有在认真听她说话。

我是怎么做到的呢?很简单,当她讲述整个事件的经过,他们从什么事情开始争吵,具体怎样吵,吵到后来怎么样了的时候,我会时不时地用沉重的声音回应几声,比如“嗯,原来是这样啊,怎么会这样嗯,那后来呢这个……唉”等等。

当H把所有事情从头到尾讲完一遍之后,可能会问我一些问题,比如“我该怎么办要不要和他分手你说是不是他的错”等等。这种时候,我的回答通常也都有迹可寻,比如,“这种事情只能你自己去考虑,毕竟,没有人能代你做决定吵架一定是双方都有责任的很多时候,问题就是出在不会沟通上”……

整场谈话结束,我没有给H任何建议,但她觉得挺好。这是因为对于H来说,找我倾诉,并不是真的希望我能帮她做什么决定,或者能给她任何建议,她只是需要一个人来帮助自己发泄情绪而已。

这就是H所渴望的从与我的交谈中获得的结果,而我只要让她得到她想要的——那么,无论我在和她交谈时说的内容是什么,实际上都不重要。

我数次强调过,每一场谈话都是有目的的,而交谈就是我们达到目的的手段,或者途径。我们准备精彩的谈资,为的并不是和谈话对象就这一话题讨论出一个“子丑寅卯”,而只是借助这个话题,借助精彩而充满吸引力的谈话内容,激发谈话对象与我们交流的渴望。

我们最终的目的,自始至终只有一个:在整场谈话中,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那唯一的目的而服务的。

在交谈的时候,视线的接触非常重要。确保你与你的谈话对象能够平视对方,是缔造一场成功谈话的前提。如果你的谈话对象坐着,那么,你最好也坐下来。如果他们站着,而你坐着,那么,请你站起来,或者为他们提供椅子。

你说话的语调和语速也同样重要。当你说话的时候,你的谈话对象很可能正通过这些细节评估你的个性呢。

如果你希望传递给对方充满活力的印象,那么,语调就应该适当上扬,语速也可以相对轻快一些;反之,如果你希望对方感受到你的沉稳和周到,那么,语调就得稍微压一些,语速也尽量要显得稳健。

事实上,性格方面的表现,并没有所谓的最优选择,但最为保险的做法无疑是尽量让自己表现得与你的谈话对象一致。如果他很活跃,那么,你得跟上他的节奏;如果他相对沉寂,那么,你得注意控制一下自己的言辞。

在任何一场谈话中,微笑都是重要的通行证。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微笑除了能向对方展现你的友好之外,有时也能在你失言或犯错时进行一些小小的弥补——哪怕不能消除对方心中的芥蒂,至少能尽量避免当众起冲突的尴尬。

我们的情绪总是很容易受到影响,在开始任何一场新的谈话时,请记住,不要将你之前的任何情绪带入其中。

当然,人并不是机器,如果你某天由于工作失误受到上司的批评,脸上堆不起笑容,心头的烦躁也无法驱散,那么,不妨在开始谈话之前先向你的谈话对象解释一番,以免让对方误以为你的不良情绪是在针对他。

表面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会见客户的时候。

如果你们只是单纯的工作关系,那么就更应该明白:你与客户建立交谈,不是为了谈心,也不是为了改变彼此的观念——这场谈话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完成你的工作,说服客户接受你的产品或条件。

因此,无论你们谈论的话题是什么,你心里的想法其实并不重要,你得想方设法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客户对你产生好感,信任你,然后引导他走向你建立谈话的最终目的。

如果每一场谈话都是一场战争,那么,谈资就如同弹药——弹药为战争提供了后备力量,但最终能决定战争形势的,却是你在打这场仗时所运用的战略。

因此,在琢磨谈话技巧的时候,学会“怎样谈”比考虑“谈什么”更重要。

5.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谈话就像下棋一样,得有顾全大局的观念,别总盯着眼前只言片语的成败胜负——哪怕一路过关斩将,勇往直前,到最后一步却“将不死”对方,也算不得成功。

《鲁豫有约》有一期节目访问的嘉宾是赵薇,在那期节目里,鲁豫问了赵薇一个问题:“在你已经很红的时候,可能你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怎么去应付一些娱乐记者。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有时候很傻,就是接受记者访问时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可能经过一些被伤害的事情,或者说被咬了一口之后就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了。”

众所周知,鲁豫本身也是媒体行业中的一员,如果要划分阵营的话,她显然应该和记者站在一个队伍里。但她在节目中采访赵薇时问的这个问题,立场却非常微妙——甚至可以说,她的提问颇有一种为赵薇鸣不平的感觉。

节目看到这里,我的第一反应是鲁豫很聪明。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微妙的,他们共同合作,却又在合作中相互博弈:采访者希望能攻破被采访者的防线,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而被采访者则处处提防,生怕一不小心掉入采访者的语言陷阱,暴露出某些不愿意被人知道的隐私。

在这种微妙的提防与博弈中,采访者想要从被采访者口中挖出信息,其实是比较困难的。这就好像你打算偷袭一个人,但那个人已经洞悉了你的意图,开始处处提防你了,这无疑会让你的偷袭变得更加艰难。

鲁豫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她在提问时主动站在嘉宾的立场上,向嘉宾抛出了橄榄枝。这无疑是在向嘉宾传递一个信息:我不是你的敌人,我是你的朋友。这种主动示好的态度,成功地消除了嘉宾的戒心,嘉宾自然会很好地配合。

很多人在谈话中败北,不是因为口才不佳,或者缺乏谈话技巧,而是因为把自己错误地摆到了谈话对象的对立面——谈话确实是一场博弈,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得剑拔弩张,成为对方的敌人。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竞争对手突然来找你,试图说服你答应他的某个条件,你会答应吗?

我想,任何一个正常人的第一反应必定会认为:对方肯定怀揣着某种阴谋,打算使坏吧!毕竟,他可是对手啊,兵不厌诈,谁知道他的示好或请求究竟会不会藏着陷阱。

但是,如果是你的朋友来请求你帮忙某件事情,显然,一切就会顺利得多。毕竟,在你的潜意识中,朋友自然是与你在一个阵营的,你们立场一致,甚至利益关系也很可能一致。所以,你没有任何理由去怀疑他。

既然我们建立交谈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说服谈话对象做某件事,或者接受某些条件,用朋友的身份显然比用敌人的身份要更容易达到目标,那么,为什么还要站在谈话对象的对立面呢?要知道,想在博弈中胜出,未必一定得斗个你死我活,因为,有一种结果叫“双赢”。

很多人在交谈中为了占据优势地位,通常会急切地先发制人,试图在气势上先压对方一筹。但结果是,咄咄逼人的态度往往不能让对方屈服,有时候反而还会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让对方竖起防备的高墙。

这样的结果,显然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其实,服软未必就是懦弱的表现。很多时候,恰到好处的退让不仅不会让你一败涂地,反而可能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当你主动向对方示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和对方建立交谈时,你会发现,当你成为他的朋友之后,你甚至无须进攻,对方就能敞开城门迎接你的光临。

所以说,退一步有时反而能助你前进得更远。

有一次,我在逛商场的时候见识了一个小插曲。

一位男士冲进一家皮鞋店,大声嚷嚷着要求退货。

那位男士很不客气,一边指责这家店卖假皮鞋,一边把一个鞋盒砸到柜台上。当时,店里的售货员是一个年轻小姑娘,她一边向那位男士解释说,这家店是专卖店,绝对不会卖假货,一边打开鞋盒查看那双皮鞋。

过了一会儿,年轻售货员突然皱起眉头,对那位男士说道:“先生,这双鞋不是我们店里卖的——虽然款式看着像,但根本就不一样,我们店里卖的鞋都是真皮的,里面都有编号……”

不等售货员说完,那位男士更生气了,蛮横地冲着她吼道:“你这是什么意思?你说我坑你啊?我犯得着吗?你们这是黑店,几千块钱的皮鞋,皮子都是假的,还不认账!你今天就得给我退了!”

眼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售货员犯了难。就在这个时候,店长过来了,笑眯眯地冲着这位男士说道:“您好,先生,我们当然相信您说的话,这也不是多少钱的东西,您又怎么会为了这么点小钱来坑我们呢。您说笑了。”

听到店长这么说,男士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

店长从售货员手里拿过小票看了看,接着又对那位男士说道:“这双鞋确实不是我们店里的,不过款式真的很像,一眼看过去我都有些含糊。我想,您一定是把鞋盒装错了吧?

“您看,虽然这双鞋的款式和我们卖的那款非常相似,不过,这个地方的标签是有点不同的。另外,我们店里的鞋都有编号的。要不,您再回去找找看,把鞋盒调换回来,实在不喜欢这个款式的话,到时候带过来,我亲自为您办理退款。”

看着店长出示的种种证据,男士知道无可辩驳,而见店长也给了他一个台阶下,让他能够保全自己的面子,他也就不再纠缠,顺水推舟地收起鞋子离开了。

在这场争执中,店长很显然是绝对占理的一方,她能拿出足够的证据来反驳这位胡搅蛮缠的男士,揭穿他的伎俩。她确实可以这么做:理直气壮地斥责他,和他死磕到底。

但如果这样做的话,在下不来台的情况下,这位男士很可能会硬着头皮继续不依不饶下去,把事情越闹越大。最后,即便店长最终能还鞋店清白,被耽搁的生意却无法挽回——因为这一事件而损失的营业额,可是远远高于一双皮鞋的价钱。

店长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她虽然掌控了优势,却没有一味强硬,反而还主动给对方铺了一个台阶,让对方可以顺势而下。她的退让并非因为软弱,而是因为她很清楚,只有迅速解决眼前的麻烦,将影响降至最低,才不会让店铺蒙受损失,这是她作为一店之长的职责。

当然了,退让也是要把握好度的。我们之所以退让,不是因为妥协,更不是因为懦弱,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前进。因此,在执行以退为进的谈话策略时,一定要牢记两个基本点:

第一,把握尺度

你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向对方展示你的善解人意,但一定要牢记,示好不等于讨好,你对待对方的态度可以友好,但绝对不能谄媚。你必须自始至终都站在和对方对等的高度上,否则,无论是做朋友还是敌人,你都将失去资格。

第二,展现优势

退让不是退缩,更不是妥协。

退让是一种智斗,一种以柔克刚的心理交锋。你必须展现你的优势,好让对方明白:你的退让不是因为怯懦,也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基于你的宽容、大度和高尚的品格。

6.循循善诱,让谈资落到目的地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明明已经准备要去看书学习,但这时听到妈妈严厉地冲你喊:“怎么还在看电视?赶紧去复习,明天要考试呢!”顿时,你就不想去了,非得死磕着再拖一拖。

明明已经准备要从沙发上起来去洗碗,但这时听到妻子急切地催促你:“别躺着了,赶紧去把碗洗了!”顿时,你就不愿起身了,虽然这原本是自己刚打算要去做的事。

明明并不怎么喜欢正在试穿的这件外套,但这时听到朋友挑剔地对你说:“别买了,不适合你,你根本撑不起这个风格的衣服!”顿时,你就不打算脱下了,似乎非得证明一下,谁说我撑不起这件外套……

人就是这样,心里总少不了一条叛逆的“弦”:别人越是告诉你,你应该怎样怎样,你就偏偏越是不想怎样怎样。

是的,我们天生就不喜欢被命令!哪怕很多时候,理智都在告诉你,这个命令或许才是正确的,但你却依然会心生抵触。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不久前和她男朋友分手了,这让认识她的人都深感意外。因为仅仅就在几个月前,这位朋友还曾坚定不移地告诉我们,不管遭遇什么困难,她都会和男朋友一直走下去,他就是她的真命天子。

在那个时候,有多方面的原因,朋友的家人全都反对她和这个男朋友在一起。

后来大概是因为她实在太坚持了,于是,她的父母在思索良久之后,找她谈了一次话,表示既然这是她的选择,那么家里人决定支持她,再也不阻止他们在一起了。

能得到父母的认同,这确实让她高兴极了。可有趣的是,就在一切阻力消失之后,爱情故事立马就能顺理成章的大团圆之时,她却开始越来越动摇,甚至开始觉得,她和男朋友之间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合拍。

结果,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一切都变了。获得了家人谅解和支持的她,最终向男朋友提出了分手。

在生活中,类似她这样的情况还真不少见。人们总以为,只有阻碍才能让人知难而退,可偏偏很多时候,阻碍却反而激发了人的斗志,让人更加勇往直前。

或许,这正印证了卡耐基所说的那句话:“人是不可能被说服的,普天之下只有一种方法能让任何人去做任何事,那就是让他主动地想去做这件事。”

很多人在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建议或观点时,通常会滔滔不绝地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他们试图更加详细地解释自己的观点,迫切地列出一条条这样做的好处——但很多时候,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

客观来说,他们所列出的种种理由,或许的确无法反驳,他们所陈述的一切,对方也未必就不认可——可有趣的是,人越是面对这种强劲的攻势,就越是会习惯性地防守、拒绝。

就像你走在街上,突然有人向你冲过来的时候,你可能下意识地就会想转身逃跑。而事实上,你可能根本不认识对方,也完全不明白他向你冲过来的理由。但人就是这样,当感到压力时,自我保护机制就启动了。

那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如何才能绕开这个该死的自我保护机制,让对方接受我们的建议,愿意按照我们的期望去行事呢?

你照顾过小孩吗?事实上,擅长与孩子打交道的人,通常都掌握了这一技巧。

我们和孩子交谈,比和成年人交谈更能清晰地感受到自我保护机制所带来的影响。因为孩子在说话做事时,会更遵循本能,而成年人由于性格成熟、阅历丰富,往往更擅长隐藏和控制自己的想法及情绪。

那么,现在来想一想,当你试图说服一个生病的孩子吃药时,你会怎么说?快点去吃药,不然,病好不了。这样说吗?那恐怕这场说服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引导孩子主动地去吃药,通常是这么说的:

“宝贝,生病难受吗?”

“难受。”

“那想不想病快点好,可以和平时一样跟朋友一起玩呢?”

“嗯,想。”

“那生病了不吃药,你觉得病能好吗?”

“不能。”

“那你都知道,为什么还不愿意吃药?是不是怕药苦?”

“嗯,不想吃,药好苦。”

“告诉妈妈,你是不是个勇敢的孩子?”

“是。”

“勇敢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会勇敢地战胜困难?”

“是。”

“那我们勇敢一点,不要怕药苦,把药喝了,战胜病魔,好不好?”

“好。”

发现了吗?在这场交谈中,妈妈没有命令、逼迫孩子去吃药,也没有苦口婆心地对他说很多大道理,而是按照孩子的思维引导他,让他最终选择去吃药。

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妈妈对孩子提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巧妙的,不管是提及生病的种种坏处,还是提及勇敢这一话提,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吃药。

而且,妈妈问的这些问题看似是疑问句,但实际上,答案都是昭然若揭的。

最高明的说服,不是告诉对方“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对方主动说出“我决定去这么做”。而要做到这一点,在谈话中我们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

首先,了解对方的想法

我们试图说服对方接受我们的意见,第一步,就是要了解对方的想法。

我们要知道他希望得到什么,他更重视什么,在面对我们的建议时,他的疑虑又是什么。

在决定是否购买一件商品时,我们通常会在心里做一些评估:这件商品是否符合我们的需求;通过购买它,我们能得到怎样的便利;购买它的价格是否能与它所带来的价值相符等。

同样,我们在说服对方接受某些意见的时候,对方在心中同样也会进行一些评估。假如我们能够洞悉对方的心思,就能在说服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与对方进行交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其次,跳出对方的逻辑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圈,对事情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在这个逻辑圈中,如果他认定一件事情是错误的,那么,你是很难说服他改变主意的。

在与别人交谈时,很多人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总试图用自己的逻辑去说服对方,而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成功的任务。因为在对方的逻辑圈中,他的想法才是绝对的“真理”。

因此,我们想要说服对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跳出他的逻辑圈,另辟蹊径地寻求突破点。

就像说服孩子吃药的妈妈,她知道在孩子的逻辑圈里,药是苦的,而他不愿意吃苦的东西,所以他拒绝吃药,不管你念叨多少“良药苦口”的大道理,他都不愿意听。

妈妈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和孩子纠缠,而是另辟蹊径地以“勇敢”为突破点来说服孩子,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最后,循循善诱,让谈资落到目的地

当我们知道了对方的期望和疑虑,并了解了对方的逻辑之后,就能展开诱导了。

我们必须先给予对方肯定,接受他的逻辑,而不是驳斥他的看法——我们得让对方知道,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有着共同目的的朋友。

在消除对方的第一重戒心之后,我们得想方设法地让对方说“是”。

实践表明,在谈判中,如果对方连续回答“不”,那么,这场谈判基本上就失败一半了。因此,我们得引导对方说“是”,这样才能让对方的思维心甘情愿地跟在我们身后,朝我们所指引的方向而去。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忘记这场谈话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因为我们必须确保谈话要一直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

要知道,一切谈资、一切话题,都是为谈话的最终目的而服务的,千万别为了一时的口头痛快,毁掉我们辛苦搭建的地基。

小说《会说话就是情商高》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